可持續災後應急建築落成,完成展示演練活動

氣候變化頻繁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遭受自然災害後,災區群眾的救援安置工作尤為緊迫。如何快速搭建低碳、可持續的災後應急建築,改善脆弱人群的居住環境、關照身心健康,促進災後恢復的可持續性,是基金一直努力的方向。
過去三年來,我們聯合北京交通大學和四川省紅十字會,結合自然災害後重建工作的可持續性量化評估工具(QSAND)1 ,在設計中融入模塊化、裝配式、太陽能或多種能源支持等理念,嘗試為防災備災工作探索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BBBC 1.0:參加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比賽,獲得優異成績

BBBC 1.0包含多功能救災包(Bag)、模塊化救災盒(Box)和靈活組合的救災房(Building), 三者在智能化備災雲(Cloud)的管理下, 可根據不同階段的救災需求,靈活組合使用。 (更多詳情,請瀏覽團隊網站

經過3年的悉心籌備,7天的競賽日程,十項的測試評審,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落下帷幕。北京交通大學BJTU+賽隊榮獲:家庭生活 第一名,能源自給 第一名,宣傳推廣 第二名,媒體互動 第二名,最受媒體歡迎第二名,成功挑戰48小時離網,綜合排名第四名。
BBBC 2.0:優化方案實踐落地,救援團隊完成演練
為推動BBBC方案落地與實踐,基金攜手北京交通大學成立“低碳節能建築研究發展中心”,進一步優化了設計方案,完成了裝配式太陽能災後應急房屋系統(BBBC2.0)的搭建。
BBBC2.0面向災區使用,既可以安置受災群眾,為群眾提供基本居住生活保障,也可以設立應急指揮、辦公區,為救援隊提供臨時辦公區,符合災區需求,是救災備災工作的有力硬件支撐。
該方案化繁為簡,生產可實現快速批量化;高效收放,無需機械設備輔助,僅需 2-3 個成年人 5 分鐘徒手即可完成折疊收放;低維護成本,產品可循環使用,使用壽命長。無需二次裝修,已高度集成了必要的生活設施,滿足災後生活的基本需求。
BBBC 2.0 採用鋁製結構,質量輕、強度高、耐腐蝕等,擁有高壓縮比 1:4,在運輸、儲存、安裝、循環經濟方面大幅減低成本。
項目模塊共14個,可滿足選擇的緊急安置受災群眾、應急指揮、辦公功能等需求,包括辦公或居住模塊10個,廁所模塊2個,能源模塊2個。按照備災倉庫貨架尺寸要求,每個模塊長2.4米*寬1.4米*高2.7米,以便存儲。
2022年8月,BBBC 2.0的所有模塊均以折疊的狀態裝車入庫,存放在四川省紅十字應急物資儲備中心,納入省紅十字會捐贈資產管理,使用時由紅十字會賑濟救援隊負責搭建及回收。
8月18日上午,展示演練活動在中國紅十字會成都備災救災中心眉山倉庫舉行。北京交通大學團隊為救援隊講解了使用方式,順利完成了現場搭建演示工作,希望日後為救援工作作出貢獻。

1 QSAND(Quantify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s,即自然災害後重建工作的可持續性量化評估)是一項自評估工具,用以評估和促進災後救援、恢復和重建工作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