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庫

我們積極攜手合作夥伴,總結項目經驗、知識與技術,分享相關資訊和研究成果,共同學習和進步。
QSAND(Quantify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s,即自然災害後重建工作的可持續性量化評估)是一項自評估工具,用以評估和促進災後救援、恢復和重建工作的可持續性。該工具包含住所和社區、安置點、材料和廢物等類別,每個類別都會評估重建可持續建築環境的相關議題。

基金於2021年引進這一評價框架,與內地及香港相關機構合作進行翻譯和審校工作。 2022年8月,翻譯版順利完成並發布,可供有興趣的機構或公眾免費下載使用。

項目合作夥伴

四川省紅十字會、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及牛津大學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英國建築研究院、拉夫堡大學
在重新定義鄉村建築的過程中,建築師應以何種態度和姿態進駐鄉村?如何以建築為載體,復興鄉土文化,重塑鄉村凝聚力?最重要的是,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的村民究竟最需要什麼樣的鄉土建築和建設?

我們和負責建築設計的在地計劃(Insitu Project)聯合創始人郭子怡聊了聊「夢裡老家」的建設歷程,以及探索參與式建造的心得。

項目合作夥伴

zhoushan-a-tc
保存鄉村多元而獨特的文化傳統,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有賴於從多維度深度發掘鄉村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 建築師想「盤活」鄉村,並不是簡單地把 城市裡的建築語言複製過去,也不是一味去做「看起來很美」的設計。

通過訪談,建築師聊起了自己的建築觀,以及對做鄉村建築和社區發展的理解。

項目合作夥伴

zhoushan-a-tc
近年來,各地湧現了許多特色小鎮和村落,鄉村旅遊也日益受到人們青睞。但遺憾的是,不少地方忽略了對本土文化和傳統的傳承,大拆大建後丟失了當地的人情味,新建的人造景觀千篇一律,不免讓人陷入審美疲勞。而對於村莊來說,如果沒有了世代居住於此的村民,如果村民失去了對故土的共同記憶和熱愛,那麼當地的文化將無法得以延續,村莊也會慢慢失去活力,這片土地的「魂」也就散了……

2002年,由幾位退休教師和婦女幹部創立的河南社區教育研究中心來到位於河南登封市大冶鎮的周山村,開展「以人為本」的社區教育工作。從對建築知之甚少,到成為建築師和村民間的橋樑,我們和梁軍老師聊了聊她理解的鄉村建築,以及如何發動村民建設家鄉的故事。

項目合作夥伴

zhoushan-a-tc
聯合國環境署在發佈的《全球狀況報告》中指出, 從鋼筋混凝土轉向複合材料、木材和其他天然建築材料,能夠降低住宅的碳排放。 隨著氣候行動的不斷開展,竹材這種天然材料正在建築領域重新受到重視。
氣候災害在過去20年間頻度加劇,大量受災人群被迫流離失所。為提升災後救援品質,2021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SDC)參賽團隊BJTU+赴受洪水影響的四川資中縣調研,並結合國際體系,對災後救援方案做了進一步探索。

項目合作夥伴

bjtu lu bre logo
近年來,全球自然災難頻發,受災群眾往往背負著身心創傷流離失所,而後還要面臨漫長的安置期。因此,人們在災後更加 迫切地需要可迅速建成、又能提供舒適體驗的居住環境。身為建築師的陳寰宇曾組建團隊赴地震災區調研,並提出了建築設計優化方案,對災後安置工作做出了新思考。

項目合作夥伴

bjtu lu bre logo
2008年8月30日,四川和雲南交界處發生了攀枝花大地震,位於涼山州會理縣新安傣族鄉的馬鞍橋村成為其中一個重災區。本文作者跟隨當時任職的無止橋慈善基金團隊趕赴當地進行考察,由此開啟了探索傳統生土農房的研究和示範建造工作,也進一步開始思考採用生土建設緩解氣候變化的可行性。

項目合作夥伴

WZQ-logo
在鄉村發展中,社區文化往往成為重要的切入點和工作手法,相比顯性的硬件改善,這些看不見的文化傳承同等重要。因一次偶然的社區田野調查採訪,一個西北村子的傳統藝 術形式得以重生,還逐漸讓當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項目合作夥伴

WZQ-logo
當男性外出務工早已成為當代鄉村的常態,留守村內的婦女便不得不擔當起家庭的頂樑柱,而她們的喜怒哀樂、困惑和難處,卻時常被忽視……如何提升她們的性別意識,推動兩性平等,已成為鄉村社區發展的重要工作。社區工作者正在探索不同的方式激發女性力量,而廣場舞就是他們找到的其中 一種嘗試。

項目合作夥伴

WZQ-logo
塑料垃圾難以降解和有效回收,是亟待解決的全球難題。 近年來,在發展中國家出現了用廢棄塑料製作「生態磚」的新做法。這種「變廢為寶」的創意會成為塑料再利用的新方案嗎?我們編譯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和更多人一起探索其中的可行性。
推動鄉村社區發展的手法很多,如何在快速的鄉村巨變中,重新發掘鄉村精神,迅速找到與村民真正產生情感聯結、激發內在熱情的切入點,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現在,有社區工作者正試圖從「節日」入手,重塑日益衰敗的傳統文化習俗,讓它成為營造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項目合作夥伴

WZQ-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