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我们积极携手合作伙伴,总结项目经验、知识与技术,分享相关资讯和研究成果,共同学习和进步。
QSAND(Quantify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s,即自然灾害后重建工作的可持续性量化评估)是一项自评估工具,用以评估和促进灾后救援、恢复和重建工作的可持续性。该工具包含住所和社区、安置点、材料和废物等类别,每个类别都会评估重建可持续建筑环境的相关议题。

基金于2021年引进这一评价框架,与内地及香港相关机构合作进行翻译和审校工作。 2022年8月,翻译版顺利完成并发布,可供有兴趣的机构或公众免费下载使用。

项目合作伙伴

四川省红十字会、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及牛津大学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英国建筑研究院、拉夫堡大学
在重新定义乡村建筑的过程中,建筑师应以何种态度和姿态进驻乡村?如何以建筑为载体,复兴乡土文化,重塑乡村凝聚力?最重要的是,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村民究竟最需要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和建设?

我们和负责建筑设计的在地计划(Insitu Project)联合创始人郭子怡聊了聊「梦里老家」的建设历程,以及探索参与式建造的心得。

项目合作伙伴

zhoushan-a
保存乡村多元而独特的文化传统,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赖于从多维度深度发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建筑师想「盘活」乡村,并不是简单地把 城市里的建筑语言复制过去,也不是一味去做「看起来很美」的设计。

通过访谈,建筑师聊起了自己的建筑观,以及对做乡村建筑和社区发展的理解。

项目合作伙伴

zhoushan-a
近年来,各地涌现了许多特色小镇和村落,乡村旅游也日益受到人们青睐。但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忽略了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大拆大建后丢失了当地的人情味,新建的人造景观千篇一律,不免让人陷入审美疲劳。而对于村庄来说,如果没有了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如果村民失去了对故土的共同记忆和热爱,那么当地的文化将无法得以延续,村庄也会慢慢失去活力,这片土地的「魂」也就散了……

2002年,由几位退休教师和妇女干部创立的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来到位于河南登封市大冶镇的周山村,开展「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工作。从对建筑知之甚少,到成为建筑师和村民间的桥梁,我们和梁军老师聊了聊她理解的乡村建筑,以及如何发动村民建设家乡的故事。

项目合作伙伴

zhoushan-a
联合国环境署在发布的《全球状况报告》中指出, 从钢筋混凝土转向复合材料、木材和其他天然建筑材料,能够降低住宅的碳排放。随着气候行动的不断开展,竹材这种天然材料正在建筑领域重新受到重视。
气候灾害在过去20年间频度加剧,大量受灾人群被迫流离失所。为提升灾后救援品质,2021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参赛团队BJTU+赴受洪水影响的四川资中县调研,并结合国际体系,对灾后救援方案做了进一步探索。

项目合作伙伴

bjtu lu bre logo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难频发,受灾群众往往背负着身心创伤流离失所,而后还要面临漫长的安置期。因此,人们在灾后更加 迫切地需要可迅速建成、又能提供舒适体验的居住环境。身为建筑师的陈寰宇曾组建团队赴地震灾区调研,并提出了建筑设计优化方案,对灾后安置工作做出了新思考。

项目合作伙伴

bjtu lu bre logo
2008年8月30日,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发生了攀枝花大地震,位于凉山州会理县新安傣族乡的马鞍桥村成为其中一个重灾区。本文作者跟随当时任职的无止桥慈善基金团队赶赴当地进行考察,由此开启了探索传统生土农房的研究和示范建造工作,也进一步开始思考采用生土建设缓解气候变化的可行性。

项目合作伙伴

WZQ-logo
在乡村发展中,社区文化往往成为重要的切入点和工作手法,相比显性的硬件改善,这些看不见的文化传承同等重要。因一次偶然的社区田野调查采访,一个西北村子的传统艺 术形式得以重生,还逐渐让当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项目合作伙伴

WZQ-logo
当男性外出务工早已成为当代乡村的常态,留守村内的妇女便不得不担当起家庭的顶梁柱,而她们的喜怒哀乐、困惑和难处,却时常被忽视……如何提升她们的性别意识,推动两性平等,已成为乡村社区发展的重要工作。社区工作者正在探索不同的方式激发女性力量,而广场舞就是他们找到的其中 一种尝试。

项目合作伙伴

WZQ-logo
塑料垃圾难以降解和有效回收,是亟待解决的全球难题。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用废弃塑料制作「生态砖」的新做法。这种「变废为宝」的创意会成为塑料再利用的新方案吗?我们编译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和更多人一起探索其中的可行性。
推动乡村社区发展的手法很多,如何在快速的乡村巨变中,重新发掘乡村精神,迅速找到与村民真正产生情感联结、激发内在热情的切入点,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现在,有社区工作者正试图从「节日」入手,重塑日益衰败的传统文化习俗,让它成为营造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合作伙伴

WZQ-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