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灾后应急建筑落成,完成展示演练活动

气候变化频繁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遭受自然灾害后,灾区群众的救援安置工作尤为紧迫。如何快速搭建低碳、可持续的灾后应急建筑,改善脆弱人群的居住环境、关照身心健康,促进灾后恢复的可持续性,是基金一直努力的方向。
过去三年来,我们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和四川省红十字会,结合自然灾害后重建工作的可持续性量化评估工具(QSAND) ,在设计中融入模块化、装配式、太阳能或多种能源支持等理念,尝试为防灾备灾工作探索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BBBC 1.0:参加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

BBBC 1.0包含多功能救灾包(Bag)、模块化救灾盒(Box)和灵活组合的救灾房(Building), 三者在智能化备灾云(Cloud)的管理下, 可根据不同阶段的救灾需求,灵活组合使用。(更多详情,请浏览团队网站

经过3年的悉心筹备,7天的竞赛日程,十项的测试评审,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落下帷幕。北京交通大学BJTU+赛队荣获:家庭生活 第一名,能源自给 第一名,宣传推广 第二名,媒体互动 第二名,最受媒体欢迎第二名,成功挑战48小时离网,综合排名第四名。
BBBC 2.0:优化方案实践落地,救援团队完成演练
为推动BBBC方案落地与实践,基金携手北京交通大学成立“低碳节能建筑研究发展中心”,进一步优化了设计方案,完成了装配式太阳能灾后应急房屋系统(BBBC2.0)的搭建。
BBBC2.0面向灾区使用,既可以安置受灾群众,为群众提供基本居住生活保障,也可以设立应急指挥、办公区,为救援队提供临时办公区,符合灾区需求,是救灾备灾工作的有力硬件支撑。
该方案化繁为简,生产可实现快速批量化;高效收放,无需机械设备辅助,仅需 2-3 个成年人 5 分钟徒手即可完成折叠收放;低维护成本,产品可循环使用,使用寿命长。无需二次装修,已高度集成了必要的生活设施,满足灾后生活的基本需求。
BBBC 2.0 采用铝制结构,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拥有高压缩比 1:4,在运输、储存、安装、循环经济方面大幅减低成本。
项目模块共14个,可满足选择的紧急安置受灾群众、应急指挥、办公功能等需求,包括办公或居住模块10个,厕所模块2个,能源模块2个。按照备灾仓库货架尺寸要求,每个模块长2.4米*宽1.4米*高2.7米,以便存储。
2022年8月,BBBC 2.0的所有模块均以折叠的状态装车入库,存放在四川省红十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纳入省红十字会捐赠资产管理,使用时由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负责搭建及回收。
8月18日上午,展示演练活动在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救灾中心眉山仓库举行。北京交通大学团队为救援队讲解了使用方式,顺利完成了现场搭建演示工作,希望日后为救援工作作出贡献。
1 QSAND(Quantify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s,即自然灾害后重建工作的可持续性量化评估)是一项自评估工具,用以评估和促进灾后救援、恢复和重建工作的可持续性。